电视剧《雪中悍刀行》由中央电视台、企鹅影视、新丽电视、响巢传媒出品。该剧主要讲述了“天下第一纨绔”徐凤年为当一个和父亲完全不一样的北椋王,正面迎击命运的安排,苦学武艺,成为武者,悍刀踏雪闯江湖,力抗命运安排,用自己的身躯扛起北椋战旗,最终成长为北椋王合格接班人的故事。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一川指出:“这部电视剧创造了一种新的成长书写方式。以往的成长叙事都是年轻稚嫩的儿子在父辈的帮助引领下成长、成人,但是在这部剧里,这种成长书写走向了一种新的格局,那就是‘逆向性’的成长书写。第一,主人公徐凤年的成长历程不再是人格涵养逐步提升的渐进过程,而是让其天生之才稳步实现展开。第二,过去的成长特征是渐进,其背后是社会进化理念的支撑,而该剧的成长特征则是实现,是主人公开始就藏拙,然后在复杂的庙堂与江湖纷争里,实现自己的家国壮志。第三,过去主人公需要历经千难万险才能成长,而该剧则将这条线化为了暗线——徐凤年从小接受无双国士的循循教导,又经三年游历看到民间疾苦,这也是他后续维护世间正义公道的动因。第四,过去的主人公总是乐于接受父辈引导而成长,而现在的主人公有自己的阅历和想法,显得有些‘叛逆’,总要对抗父亲,坚持自己的想法,不愧本心。”
中国作协影视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著名文艺评论家范咏戈谈到:“在网络文学改编剧陷入过度商业化、同质化、程式化,越来越难出圈的当下,《雪中悍刀行》作为一部有情怀的新作品,非常值得期待。作为一部剧集,它充分体现了题材自觉和文化自觉,同时达到了创新的审美表达。首先,这部剧以反套路的人设书写了盛世的情怀。主人公徐凤年的心中既有江湖之远更有庙堂之高,能够以天下太平、疆土完整为己任,抓住了励志主题核心内容。第二,这部剧体现了文化自觉的力量。它瞄准了网生代已经成为文化消费主力的市场环境,研究如何使二次元文化和主流文化在碰撞中融合,既回应粉丝群体的高度期待,又进一步从正能量上培养了他们和剧集的黏合度。第三,这个剧中将奇观化的视听冲击和表现化的视听语言相结合,诗意江湖与世间江湖完美融合,人物对话语言上又很有现代的烟火气,和现代生活能够沟通,是玄幻剧的一个重要突破。”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杨乘虎认为:“目前我们看到《雪中悍刀行》这样的作品,是在极力地去构建和表达中国意向的武侠精神及其江湖文化。它实现了几个方面的创新与突破:第一,武侠叙事的‘云泥相容’。过去我们看到的侠客要么背负血海深仇,要么就是出身名门,仿佛侠义在天而不在地。但是这部剧中主人公徐凤年以一个流浪江湖的异类角色作为起点,体现了武力进阶和造福社会的可能性,实现了一种云泥的相容。第二,文化价值的‘古今相通’。我们看到主人公及其一众伙伴之间充分表达出了一个人成长中的自我激励与自我赋能。儒释道不同文化主张和价值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有碰撞的,这一点在中国武侠小说中是特别鲜明的一个宝贵传统,而在这部剧里面也得到了很好的贯彻体现。徐氏父子二人最后走向了一个双向的奔赴,在亲情的和解中间,整个作品的价值实现了代际的和解与共融,这是这部作品的高明之处。”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黄典林提到:“这部剧带给我们很多启发。首先,作为一部IP改编剧的代表,它让我们思考原作与影视剧之间的关系。文学作品改编影视剧的过程,实际上已经变成非常不同的媒介形式了,在这个过程中打开了很多可能性。什么样的剧才能够既让原著党满意,又能赢得更多观众的喜爱?假如我们在创造性改编的过程当中,能够满足观众普遍性的、共性的审美需求,一定能打开一个新的空间。其次,中国传统武侠文化的影视改编,其实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这种表达的通用性可能会受到本土文化非常强烈的制约作用。为了让武侠变成世界性的语言,我们的剧在创作过程中,除了人物的设计、情节的设计之外,还要在世界观的表达上考虑通约性的问题。我希望《雪中悍刀行》这样的作品能够向海外市场输出,从市场效益角度来讲是一个增量,从社会公共角度来讲,也是对国家文化的一种传播助力。”
《文艺报》新闻部主任徐健表示:“电视剧《雪中悍刀行》展现了一个立体的图景,庞大的叙事体系与缜密的行为动机相融合,朝堂的暗流涌动与江湖的险象环生叠加,规则林立的秩序与自然不羁的人格相遇,无情冰冷的刀光剑影与多情有力的现实情怀相互纠结。总之,这部作品,它将古典的世界、武侠的世界、玄幻的世界等看似遥不可及的远方,与我们现实人生的诗意、快意、情意进行了看似疏远实际上是无限拉近的尝试,让这部在书迷读者中有较高知名度和关注度的热点IP,在影视的全新演绎下,有了更为洒脱和性格化的呈现。这部作品尽情展现了新一代创作者对于武侠、江湖、庙堂一个全新的理解,这里的行走江湖不再是过去那种对于生存之道的恪守和阐释,而更多的是对于处事之理、本心之真的还原,它追求对于自我生存之路的肯定与确认,这种个体选择的主动性或者由自我意志带来的行动后果,成为这部作品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动力,也体现出了年轻一代创作者对于武侠和江湖全新的认知。”
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文卫华谈起:“这部剧故事情节饱满,内容层次丰富,绘制了一幅波澜壮阔、轰轰烈烈的英雄时代画卷。人物角色个性鲜明,情感价值表达有感染力,能让观众产生共情和共鸣。令人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在美学风格方面,具有古典意境和意韵的美。从水墨国风的片头就可以看出非常精致的制作。虽然是一个架空历史的故事,但是从精神气质上来看,体现了非常潇洒、飘逸的魏晋风度。剧里也利用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例如人名,武功修为的几个层次,还有江湖的一些门派等等,让观众能够很清楚地感受到有很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服化道也做得非常精美,场景设计非常讲究,整体色调比较古朴和典雅,在众多剧集作品当中表现较为突出。”
中国电视艺术交流协会影视艺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何天平道出:“《雪中悍刀行》跟《庆余年》一样找到了处理男频IP比较自洽的思路和方法,至少在类型意义层面上形成了自己的拓展,让整个作品形成整体性的风貌。它的创新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是改编的底气,忠于原著不是唯一的指标。影视化一定有它自己的语法和转码的规则,《雪中悍刀行》跟《庆余年》一样做到了一种‘建设性改编’,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做了很多能动性的发挥。第二是传达的锐度。主人公徐凤年的人物形象设计非常好,人物轨迹显而易见,这个小人物的成长和转变是大家容易去捕捉和共情的地方,也是比较有锐度的,同时这个角色是带有现代性想象的,这种现代性的想象让叙事有了可以落地的地方。第三是模式的启示。《雪中悍刀行》不只是有文本层面的价值,背后还有一种产业向、模式向的经验。在整个市场对男频题材还没有那么大的接纳度的时候,新丽能够把男频题材做出一种特色,概括成为自己的方法论,再依托背后阅文等上游的大量IP加持,形成生态化的开发,这个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杨慧则说:“《雪中悍刀行》很有可能形成一种新武侠类型化的趋势和旗帜。其一,传统武侠很多时候虽然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但是可能没有遵循秩序和规则。但该剧当中,以徐氏父子为典型,他们成为了当下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为天下和平承担责任。其二,传统的武侠中江湖和庙堂的关系是比较难处理的,可能会有对峙。但是在这部剧里,江湖和庙堂浑然一体,江湖参与到了整个社会制度和社会建构的动力当中,而不是再像以前一样,江湖是江湖,庙堂是庙堂。其三,传统武侠当中有大量的对师门,对门派,对‘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的描述,但这部剧强调了家庭叙事,这一点与现代社会大家对家国情怀、家国关系的认知是比较符合的。最后,这部剧对玄幻的元素取舍得当,传统武侠中那些侠客的肉身凡胎感更强,超级英雄感可能不够,但这部剧适当加了一些玄幻,让人物的超级英雄感恰当好处。”
《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中提到:“主角徐凤年的身上体现了一种现代性的、突出人的主体性的创作手法。《雪中悍刀行》中从个人到国家社稷层面的价值转移,体现了现代性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造性提升的手段和路径,和当下的时代精神实现了连接。”
《光明日报》认为:“在它的身上能看到古龙的影子,还有金庸的风骨,以及梁羽生等一系列原生武侠的故事元素。这种回归和致敬,让70后看起来颇为亲切。但是,‘回归’并不意味着套路的复制和时代的倒退。《雪中悍刀行》在向经典致敬的同时,也在当代的语境中重新书写了一个异于传统的武侠形象。”
《深圳晚报》认为:“《雪中悍刀行》尽诚意倾力打造出一个极具江湖氛围的武侠世界,将黄酒烈马、刀光剑影、家国大义、庙堂风云、赤子之心、侠肝义胆、世家论道等元素融为一体,不仅让观众回味起心中淡忘已久的武侠之魂,更唤起了观众对侠客江湖的憧憬与向往,重燃心中的武侠梦。”
行业媒体影视独舌认为:“《雪中悍刀行》对武侠精神的展现,有其独特之处。武侠精神的核心是义与信,这其实也是儒家的精髓。江湖则是武侠精神得以弘扬的空间,它是人们从社会中抽象出的一个想象空间,让传统文化中最生动也最浪漫的精神在其中恣意生长。”
另有网友表示:《雪中悍刀行》真的很好看!剧情紧凑不拖沓,全员智商在线,看得真的爽!角色性格塑造饱满,服道化和布景也很好,尤其徐凤年的这个人设我是真心喜欢,表面纨绔子弟其实是藏拙天才,即使不免参与尔虞我诈,但依然为天下人哪怕是敌人,保有了人性和温暖。他真的很好,纵使深陷于权力争斗,但心中尚有光,尚有清泉在他心上流淌。雪中里就像有一个完完整整的江湖,一个有人情味的江湖,江湖里道阻且长,但幸有爱与路途共长。这样的江湖,我身不能至心向往之。